關於哀傷
關於哀傷

突如其來的失胎,對父母和家庭來說亦是如由天堂落入地獄,不僅對自我概念、身份角色的認知有影響,也直接對婚姻和家庭關係造成衝擊。可能在外人看來解脫和輕鬆,似乎早已走出陰影,但可能只有失胎的父母自己才會知道,強顏歡笑之下,是因太心痛而刻意遺忘,內心深處,仍被這些痛苦纏繞,令身體健康變差,壓力堆積而時常感到焦慮抑鬱。

身體反應
  • 頭痛
  • 氣喘
  • 心口痛
  • 胃痛
  • 疲倦
  • 有些失胎的媽媽可能仍會經歷妊娠反應
情緒反應
  • 頭痛
  • 氣喘
  • 心口痛
  • 胃痛
  • 疲倦
  • 有些失胎的媽媽可能仍會經歷妊娠反應
認知反應
  • 頭痛
  • 氣喘
  • 心口痛
  • 胃痛
  • 疲倦
  • 有些失胎的媽媽可能仍會經歷妊娠反應
行為反應
  • 頭痛
  • 氣喘
  • 心口痛
  • 胃痛
  • 疲倦
  • 有些失胎的媽媽可能仍會經歷妊娠反應
靈性
  • 頭痛
  • 氣喘
  • 心口痛
  • 胃痛
  • 疲倦
  • 有些失胎的媽媽可能仍會經歷妊娠反應
點解過咗咁耐,我再次想起時,仍然覺得個心揦住揦住?

當死亡發生時,負面的情緒就如烏雲一樣,彌漫在日常的生活當中。我們時常在生活中的場景裡,聯想起離別的痛苦。這種情緒並非不正常,而是面對離別必然會有的經歷,過度的壓抑或發洩而影響日常生活才是不正常。

失去胎兒的痛苦,並不是短時間能處理。除了覺察自己的情緒及行為狀態是否異常之外,也可以學習去認識情緒,擁抱情緒,一步步從傷痛中走出來。

哀傷的「雙向擺動模式」

Strobe & Schut (1999) 提出,哀傷的歷程並非是單向和線性發展的,而是來回於失喪(情感)主導和復原(認知)主導之間擺動,一般來說,生活會漸漸由失喪導向擺向復原導向。然而,若是在任何一邊停留太長時間,對渡過哀傷亦未必是好事,我們亦需要在這兩者中找到一個平衡,才能適應悲傷,邁向新的生活。

失喪主導
  • 重複想起感到失落及難過的畫面
  • 被哀傷的情緒充斥
  • 對逝去對胎兒強烈思念
  • 與外界隔絕
  • 逃避復原導向的經驗
復原主導
  • 壓抑悲傷的情緒
  • 學習新知識和技巧
  • 建立新的角色和與他人的連結
  • 適應改變
  • 逃避失喪導向的經驗

我們在經歷逝去摯愛的胎兒之後,會在面對失去和保持正常生活之間來回擺動。儘管已經過去一段日子,生活進入平穩狀態,但到特別日子,都仍然會經歷心痛難受,這種感覺會捲起狂瀾,仿佛將人吞沒;有時又能夠重回生活適應;有時甚或乎容許自己什麼都不做。在這些擺動中間,悲傷的情緒反應和對生活的影響亦會漸漸降低。其實,哀傷並不會消失,但可以被重新整合,我們亦要學習與他共處。

我感到神經緊張:
我依然享受我以前享受的事物:
我有一種驚恐,好像有可怕的事情會發生:
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並且會心微笑:
煩惱的念頭在我腦海中浮現
計分方法:
6-9分 輕度壓力,宜做壓力管理,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談,抒發情緒;
10-14分 中度壓力,可考慮專業人士(如社工、輔導員)作諮詢,以尋求找方法紓緩身心壓力;
15分以上 嚴重壓力,建議盡快尋求專業人士
(如社工、輔導員、臨床心理學家或醫生)協助,以協助處理身心困擾。
少於6分 正常範圍,表示身心適應狀況良好
向下捲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