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錄
關於哀傷
目錄
關於哀傷

「失去了你,心如同挖了一個洞,好像沒有了自己一般。」

突如其來的失胎,對父母和家人來說猶如從天堂跌入地獄,不僅容易對自我價值及身份角色引起質疑,也可能對婚姻和家庭關係造成衝擊。縰然外人看來貌似輕鬆,彷佛已走出幽谷,可是強顏歡笑的背後,父母的內心深處往往仍被那失胎的經歷所纏繞,伴隨著疲累、難過、震驚、焦慮的身心狀態。

情緒反應
  • 震驚
  • 否認
  • 憤怒
  • 悲傷
  • 自責及罪惡感
  • 指責
  • 挫折與無助
認知反應
  • 不相信/否認
  • 沈迷於對胎兒的思念
  • 難以專注
  • 混亂
  • 感到胎兒仍然存在
行為反應
  • 失眠
  • 社交退縮
  • 失去對過往喜愛活動的興趣
  • 哭泣
靈性
  • 感到上天的不平等對待,為什麼要帶走孩子
  • 為何和我的孩子沒有這緣分?
  • 為何發生在我身上?

「為什麼過了一段日子,我再次想起時,內心仍然感到難過?

在哀傷的路上,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心路歷程,並沒有必然的模式或時間表。在不同的日子或處境,父母或許不時聯想起離別的痛苦,有時又能夠保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,當中的反應起伏不定,但都是正常和自然的。

Strobe & Schut (1999) 提出,哀傷的歷程並非是單向和線性發展的,而是重複來回於失缺主導 (loss-oriented)和復原主導 (restoration-oriented)之間擺動。一般來說,生活會漸漸由失缺主導擺向復原主導。若在任何一邊停留太長時間,未必是健康應對哀傷的方式,我們需要在這兩者中找到一個平衡,才能適應悲傷,慢慢邁向新的生活。

失缺主導 (loss-oriented)

  1. 重複想起失落及難過的畫面
  2. 被哀傷的情緒充斥
  3. 對逝去的胎兒強烈思念
  4. 與外界隔絕
  5. 逃避復原導向的經驗

復原主導 (restoration-oriented)

  1. 壓抑悲傷的情緒
  2. 學習新知識和技巧
  3. 建立新的角色和與他人的連結
  4. 接受及適應改變
  5. 逃避失缺導向的經驗

經歷孩子的離去後,失胎父母會在經驗哀傷情緒和維持正常生活之間來回擺動。過了一段時間,生活可能已進入平穩狀態,但到了某些特別日子,例如母親節、父親節、孩子的預產期等,他們往往又會再次返回失缺導向,感受到心痛和難過,之後又能夠重回生活適應的狀態。當失胎父母可以按著自己舒服的步伐和方式,在這擺動模式中持續來回經驗,情緒的劑量和對生活的影響將會漸漸減少,並逐漸適應哀傷。

哀傷的起源正正是來自父母對胎兒的愛;故此,每落下的眼淚、各種的思緒,都代表著父母對胎兒的不捨和關愛。哀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對孩子的思念會成為內心的一部份,伴隨著自己的人生,但對生活的影響將越見減少。

失去胎兒的哀痛,是需要時間去過渡的。認識哀傷,擁抱情緒,一步步學習與傷痛共存。

「一個月過去,我發現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去表逹安慰。我只好埋頭工作,這樣我才可暫時避開面對這種困局。」

哀傷可以有不同的表達形式,對於很多人來說,經歷哀傷情緒時,會直接流淚和表達強烈的情感,這就是「直覺型哀傷」(intuitive grieving)。另一方面,也有些人會以認知或行動方式處理哀傷,例如:思考分析事件、安排後事或重回工作/正常生活,而較少傾向直接表達感受,這就是「工具型哀傷」(instrumental grieving)。要注意的是,只要是配合喪親者的內在需要和舒服的方式,「工具型哀傷」和「直覺型哀傷」對哀傷的適應同樣有效。當然,更為健康的模式是混合型哀傷 (blended grieving),即容許情感的表達和流露,也可以透過認知及行為應對哀傷和生活。(Doka & Markin, 2010)

每個人表達哀傷的方式皆受其性格特質、成長背景、過去經歷、文化及環境等因素所影響:有些人會選擇向人傾訴、有些人會隱藏自己;有些人接受理性分析和付諸行動,有些人則接受感性回應和陪伴。經歷失胎後,伴侶之間的反應也往往不盡相同。與伴侶相處的時候,彼此不同的哀傷表達方式,可能會讓對方感到不被理解和支持,認為他/她漠不關心,甚至批判對方「不夠」難過,又或「過度」哀傷,從而影響親密關係。

和伴侶坦誠溝通,了解彼此的身心需要,明白並接納對方可能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表達哀傷,有助大家一同走過這段哀傷的經歷。有時候,一句「謝謝你」、「我愛你」,又或一個擁抱,都能融化心靈,讓彼此再次結連,面對未來的挑戰。

我感到神經緊張:
我依然享受我以前享受的事物:
我有一種驚恐,好像有可怕的事情會發生:
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並且會心微笑:
煩惱的念頭在我腦海中浮現
我感到高興
我能安坐並感到鬆弛
我感到缺乏衝勁,整個人都慢下來
我有一種忐忑不安的驚恐 (十五十六的感覺)
我對自己的儀容已失去興趣
我感到不能安靜,像要不停地走動
我對未來的事抱有熱切期望
我突然感到驚惶失措
我能享受喜歡的書、電台或電視節目
重新提交總分:0
計分方法:
少於6分 正常範圍,表示身心適應狀況良好
6-9分 輕度壓力,宜做壓力管理,建議找家人或朋友談談,抒發情緒;
10-14分 中度壓力,可考慮專業人士(如社工、輔導員)作諮詢,以尋求找方法紓緩身心壓力;
15分以上 嚴重壓力,建議盡快尋求專業人士
(如社工、輔導員、臨床心理學家或醫生)協助,以協助處理身心困擾。
向下捲動